舞臺藝術是在舞臺上進行的各種表演,它有著許多節目形式,例如舞蹈、音樂會、戲劇、話劇、小品、相聲、雜技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觀眾所看到的的舞臺口是一個約12m寬、7m高的矩形框,既寬、高比為12:7。通常電視屏幕的寬、高比為4:3或者16:9。顯然16:9更接近12:7這個比例,幾乎是相同的視窗比例。因此,舞臺劇和電視劇在視覺形式上都是用比例相近的視窗來表現。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以三維立體空間來展示,后者只能是二維平面展示。無論舞臺藝術和電視藝術都是靠肢體形象、畫面語言為表現手段,反映劇情,傳達編劇、導演的意圖,燈光在其中充分發揮其特有的藝術與技術手段,描繪體現舞臺中、鏡頭前種種活動形象的外在形式和內在情感,給觀眾以視覺感受,燈光體現不同物體的不同外在的結構方式,常給觀眾不同的印象,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有形”形象的外部造型,最終體現內在的本質。電視藝術的一些特征,常常要依附于燈光來體現,有如畫家在作畫前,畫布或畫紙是一片空白,通過筆和顏料才能繪制出物象。電視畫面通過燈光的有效處理,才能在電視畫面上呈現出高畫質、美妙真實的藝術形象。各類劇目在舞臺上表演時,同時舞臺燈光也只能是在12m×7m鏡框內進行縱深分布,在有著一定縱深的四面“墻”的舞臺上展開,在此空間進行燈光的藝術創作,燈光往往受到舞臺大小的制約,我們知道舞臺的燈位一般分為面光、耳光、柱光、頂光、逆光、橋光、腳光、天地排光、流動光、追光等幾大類。下面我們不妨先了解這些燈光的作用:
一、 舞臺燈光的分布與作用
舞臺燈光分布在舞臺的四周,包括觀眾廳前上方和左右兩側,根據位置和作用一般分為:面光、耳光、柱光、頂光、逆光、橋光、腳光、天地排光、流動光、追光。下面我們不妨先 了解這些燈光的作用,并根據它們的位置與用途加以說明。
1、面光:位于前排觀眾頭頂上方且正面投向舞臺的光。主要作用為人物正面照明及前臺基本光鋪染。
2、耳光:位于臺口外兩側,斜投于舞臺的光,分為上下數層,主要輔助面光,加強面部照明,增加人物、景物的立體感。
3、柱光(又稱側光):自臺口內兩側投射的光,主要用于人物或景物的兩側面照明,增加立體感、輪廓感。
4、頂光:自舞臺上方投向舞臺的光,由前到后分為一排頂光、二排頂光、三排頂光……等,主要用于舞臺普遍照明,增強舞臺照度,并且有很多景物、道具的定點照射,主要靠頂光去解決。
5、逆光:自舞臺逆方向投射的光(如頂光、橋光等反向照射),可勾畫出人物、景稱的輪廓,增強立體感和透明感,也可作為特定光源。
6、橋光:在舞臺兩側天橋處投向舞臺的光,主要用于輔助柱光,增強立體感,也用于其他光位不便投射的方位,也可作為特定光源。
7、腳光:自臺口前的臺板上向舞臺投射的光,主要輔助面光照明和消除由于面光等高位照射的人物面部和下顎所形成的陰影。
8、天地排光:自天幕上方和下方投向天幕的光,主要用于天幕的大面積照明和色彩變化。
9、流動光:位于舞臺兩側的流動燈架上,主要輔助橋光,補充舞臺兩側光或其他特定光。
10、追光:自觀眾席或其他位置特定的光位,主要用于跟蹤演員表演或突出某一特定場景,文藝晚會用于主持人的定點光,是舞臺藝術的特寫之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不同視點產生的造型差異
我們已經知道,舞臺劇和電視劇在視覺形式上都是用比例相近的視窗來表現,不同的是前者具有三維空間效果,后者則僅有二維平面效果。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看電視時,無論在哪個位置觀看都不會改變畫面的表現效果(僅有透視崎變),但是,觀看舞臺節目時,由于其三維空間的特點,在臺下變換位置觀看會產生不同的表現效果(如人物背景、面部表情等)。觀眾廳不同位置相對舞臺有著不同的視點,就是說,不同區域觀眾的視點觀看同一對象時,會產生不同的視覺造型差異,如圖1所示,站在舞臺臺口左側的主持人在面光和左側追光照射下,A、B、C三個區域的觀眾觀看到的效果顯然以A區的最好。但是如果左側追光關閉,右側追光打過來,情況將發生改變,畫面效果B區、C區得到改善,A區變差。在此順便提一下人物與燈光的位置關系,當燈光在水平的位置上圍繞被攝人物轉動時,鼻影就會斜著擴大,在離光遠的那邊形成較強的造型,而受光的那一邊則往往喪失細致的輪廓,而離光遠的那只眼睛的眼角上陰影增大,因為鼻影橫過了它,在這個過程中臉部受光的那邊加強副光的增加,沖散陰影部份,燈光常用的前側光(交叉光)位置一般是在水平45°/垂直45°,在這個位置上鼻子和眉毛的陰影同面頰的陰影相連在離光遠的一邊臉上形成一道三角光,無可否認,在正常情況下都加一些副光(輔助光)使畫面更為柔和,但是燈光設計必須考慮與人物造型有無沖突,如果劇情需要大反差的效果,那么就不必加副光來補充,以免適得其反。在這里,右側追光暫時做了主光,即使倆個追光都打上演員,也由于距離和角度的原因,從造型的角度來說,都會得到上述結果。所以,我們在進行舞臺劇拍攝時,通常采用多機位(EFP)拍攝,也就是多視點分布機位,以適應劇情需要和舞臺燈光造型的需要。盡量讓每一臺機位都能代表所在區域的觀眾的視點。這就是我們下一節要討論的燈光位置切換下的拍攝機位的對應切換。
三、舞臺燈光變換下的造型
我們知道,任何一臺舞臺節目的演出獲得成功,除了好的劇本、導演、演員等以外,還與燈光的支持所分不開。首先,一個劇的形成,它要通過反復的排練,在這排練的過程中,燈光設計就必須介入,根據演員的調度情況,構思并設計出燈位圖,什么地方需要特殊光,什么地方需要定點光,何時切光等等,這一切都必須事先在設計中確定下來,接下來,才是系統的燈光設計與編程。舞臺上的燈位和燈號都是有限的,幾道幕常常占用了燈光的空間,有時常為一個燈位的效果,同裝置部門反復討論和試驗,在燈光安裝完成后,接著排景排光以及彩排等等,舞臺劇特別講氣氛,人物造型光,環境光,這一切燈光設計都必須考慮,而且還得做到全面、燈光要隨著劇情的變化而變化,同時也是隨劇情的節奏而變化,在舞臺上營造真實而濃郁的環境氣氛,能夠烘托人物,傳達生活的氣息,同時與環境氣氛呼應觀眾心理和表達人物的性格、職業、愛好。要成功的拍攝好一臺節目,同樣要事先反復觀看熟悉這臺節目,也就是我們說的前期準備階段,在看戲的同時,記下演員的調度位置,記住燈光的變化情況等等。舞臺上出現逆光造型畫面時,拍攝時的光圈、視點、構圖都得迅速調整,舞臺上常常也用逆光來描繪人物,例如:天幕大面積的背景光,舞臺中區和前區變成暗區,此時靠近天幕的人物成為典型的剪影造型,如圖2所示。
這一點電視燈光更為強烈,其效果取決于燈光位置以及機位角度、方向之間的關系。如果燈光在被攝人物的背后,處于12點橫/9點直的位置,面對攝像機(位于6點橫/3點直處。燈被人物所遮住),燈光只照亮耳朵和頭發的外緣輪廓,燈位升高光線就會越過被攝人物,直接射入攝像鏡頭,燈光再升高至10點直~11點直(30°~60°)的位置,兩肩、頭頂、頭發都會逐漸被照亮,兩肩兩臂的外緣輪廓和皮膚質感也漸漸的變得更清晰。
總之,逆光、側光對人物造型是非常有幫助的,但必須掌握好燈的位置,注意不要形成夾光,舞臺逆光和電視逆光它們兩者是一個遠一個近的關系。
四、舞臺燈光的色溫造型對拍攝的影響
我們知道,舞臺節目在進行過程中,由于劇情的需要,舞臺的燈光不僅會發生亮度的改變,還會發生色調的變化,無論是亮度還是色度變化,都會導致色溫的變化,盡管這種變化是劇中情節環境或人物造型與人物心里活動表現的需要,但是對于攝像機來說,絕對是個棘手的事。通常情況下,專業級的攝像機具備較好的彩色還原能力,但是從事攝像工作的人都知道,攝像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懼怕大面積的紅光和藍光(或紫光)!當舞臺上的燈光突然變換成大面積的紅光或藍光時,此時攝像機拍攝的畫面其色彩嚴重失真,人物面部變得沒有層次出現灰色斑紋,畫面給人以恐怖的感覺,與舞臺下人們所看到的實際造型效果形成極大的視覺反差。這是由于攝像機的檢測系統中的紅外傳感器對波長很短的紅光和波長很長的藍光的識別能力很差,出現檢測紊亂,導致畫面色彩嚴重失真。如果舞臺上不是大面積出現單一的紅光或者藍光,僅僅是局部出現,此時拍攝的景別采用較大的景別所拍攝的畫面基本不會出現上述情況。
舞臺燈光和電視晚會燈光的色光,他們很相似,舞臺燈光在沒有錄像和電視的參與時,它就是色彩的展現,大面積的色彩變化很具視覺沖擊效果。有了電視的參與那就是色溫的關系,舞臺上用的燈具往往是從2800K到5600K的混合光源,而攝像機則是3200K、5600K的色溫,攝像機對紅、藍二色是特別敏感,在這一點上我們往往采用保守的方法,比如直播一臺大型現場演唱晚會時,如果臺上出現大面積紅光時,馬上轉切或者拉成大場景,盡量避開畫面細節的展示,或者事先約定根據節目的內容與節奏將紅光以一定的頻率閃爍,使舞臺演出與直播效果達到統一。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話劇類舞臺節目如果要錄制成電視節目,導演要盡量考慮電視畫面的播出需要,因為舞臺演出的造型效果與燈光有關,而電視畫面的拍攝效果也與燈光有關,這二者有著對立與統一的矛盾,如果演出的目的是以現場觀看為主,則應以突出舞臺表現為主,采用燈光色溫的變化手段,來獲得渲染、夸張等造型效果,從情感上達到劇情的需要。如果演出的目的是以拍攝成電視畫面為主,保障電視觀看的需要,則應從電視拍攝的需要角度加以考慮,在燈光的色溫上盡量保障電視畫面的表現需要。這就是我們下一節要討論的舞臺劇目的空場拍攝中的燈光造型問題。
五、舞臺劇目空場拍攝中的燈光造型
首先我們有必要弄清楚,什么叫空場拍攝?所謂空場拍攝,就是演出現場的觀眾廳是沒有觀眾的,也就是拍攝一場沒有觀眾的演出,這就是空場拍攝。這種拍攝基本上接近于室內電視劇的拍攝方式,在舞臺演出的基礎上可以進行人物的再塑造,由于拍攝中攝像機機位可以從臺下臺上任意調度,顯然燈光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其造型作用。甚至可以在舞臺上直接布置移動光。這種拍攝的最終目的是應用于電視播放(包括參賽)。我們應用這種方式拍攝過大型歷史劇《秦皇遣將》、花鼓戲《玩不羅》、《醉打山門》、《同一個月亮》、《瀟湘紅葉》、話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馬蹄聲碎》、《風鈴》等等。例如,在拍攝話劇《風鈴》中,有一場戲是舞臺上倆個人物面對面站著對話,我們知道,此時兩個對話的人物之間是有情感交流的,這種情感表現在演員的面部、眼神等,通常情況下,舞臺下的觀眾不管處在哪個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倆個演員的表現在面部的情感交流,但是,我們在拍攝這一畫面時,在完成燈光造型的條件下,采用三臺機位(見圖3)從三個不同的視點進行拍攝,攝機2是小全景,主要交待事件,攝機1與攝機3用近景構成反打畫面,人物A說話時,切攝機3的畫面,人物B說話時,切攝機1的畫面,此時的燈光在這里給予畫面以強烈的造型效果,對渲染畫面氛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情感以及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六、關于舞臺多媒體背景的拍攝
隨著多媒體視頻技術的快速發展,舞臺演出中的傳統背景的置景模式有了全新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舞臺演出背景采用多媒體來支持,多媒體的表達是根據需要支持的節目內容腳本,在電腦上進行相匹配的背景畫面的創意設計,這其中包括其畫面節奏、色彩、影調等,完全用動態的視覺背景取代傳統的靜態背景,使背景事件參與到舞臺演出內容中來,極大的擴展了觀眾的視野、豐富了舞臺的整體表現力、美化了舞臺環境、節約了舞臺空間等等,是當前更是未來舞臺背景的發展趨勢。值得注意的是,演出這類舞臺節目時,由于多媒體背景墻的顯示特征(目前分為背投式、直投式和LED駐陣顯示式),對舞臺燈光的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舞臺燈光的設計也將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同樣拍攝這類有多媒體背景的舞臺節目時,也得根據表演的情況進行一些特殊的調整。主要涉及視點、光圈、景別等技術調整,例如,當背景內容的表現力較舞臺內容更為強烈時,應采用收光圈、擴景別突出背景為目的,反之亦反。總之,這里存在一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是一個經驗的問題,與舞臺燈光師有著同樣的探索與研究的過程。
總之,舞臺燈光和電視燈光他們的共性是用燈光描繪人物、景物,利用燈光這一特有的工具來烘托氣氛,渲染劇情。不同之處就是各自所服務的對象不同,舞臺上是鏡框式的舞臺照明,而電視多以實景拍攝,它可以任意的放大,只要是在鏡頭可記錄的范圍。無論是舞臺燈光和電視燈光設計,首先一點必須是正確掌握燈光的位置,什么樣的燈光位置,傳達什么樣的信息,渲染什么,只有正確掌握燈光不同的角度,燈光才能發揮它靈魂的作用。舞臺燈光與電視燈光是相通的,可相互借鑒,利用舞臺燈光的特殊效果光用于電視里,同樣舞臺也可利用電視電影的技術為舞臺服務,如我院與省花鼓戲劇院聯合排演的《瀟湘紅葉》從演出到拍攝都結合得非常到位。舞臺與影視相互的借鑒,相互的學習,相互的補充,定會給電視與舞臺燈光藝術帶來更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舞臺燈光與電視燈光的共性和差異》出版:中國照明網.
[2]《舞臺燈光基本知識全攻略》出版:中國照明網.